公司动态 /
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,养殖废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。养殖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(如畜禽粪便、饲料残渣等)、氨氮、悬浮物、病原体等污染物,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,会对周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,导致水体富营养化、水质恶化、散发恶臭气味等问题,进而影响生态平衡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。
预处理阶段:
格栅:设置粗细格栅,用于拦截养殖废水中的较大固体杂物,如畜禽毛发、残余饲料颗粒、秸秆等,防止这些杂物进入后续处理单元,避免对设备造成堵塞或损坏,保障整个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沉砂池:沉淀去除废水中的砂粒、石子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,减少其在后续处理构筑物中的积累,防止对设备和管道的磨损。
调节池:由于养殖废水的排放具有水量和水质波动较大的特点,调节池能够对废水进行均质均量调节,使后续处理单元能够在相对稳定的工况下运行,提高处理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。
生物处理阶段:
厌氧生物处理:常采用沼气池、UASB(上流式厌氧污泥床)反应器等工艺。在无氧环境下,厌氧微生物将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,如有机酸、醇类等,并产生沼气。沼气可作为能源进行回收利用,如用于发电、供暖等,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。例如,一个中等规模的养殖场沼气池每天可产生一定量的沼气,可供养殖场部分电力和热能需求,降低运营成本。
好氧生物处理:如活性污泥法、生物接触氧化法等。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,进一步分解有机物,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、水和细胞物质等,同时有效去除氨氮等污染物。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使废水中的有机物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,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繁殖,形成絮凝体沉淀下来,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。生物接触氧化法则是在生物填料上附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,废水流经填料时,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、分解。
深度处理阶段:
消毒处理: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消毒、二氧化氯消毒、臭氧消毒等。消毒处理能够杀灭废水中残留的病原体,如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等,防止疾病传播,确保排放的废水不会对受纳水体中的生物和周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。例如,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,破坏病原体的核酸结构,使其失去活性,具有消毒速度快、无二次污染等优点。
混凝沉淀与过滤:通过投加混凝剂,使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,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去除,进一步降低废水的浊度、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含量,提高出水水质。例如,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,结合砂滤或纤维球过滤,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残余杂质,使出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大幅降低,达到更高的水质排放标准。
水质达标排放:经过治理工程处理后,养殖废水的各项污染物指标能够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。例如,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、总磷等指标可降低到相应的排放标准限值以下,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负荷。
资源回收利用: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,如沼气的收集利用,可作为能源供应养殖场内部使用,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,降低了养殖成本。同时,处理后的污泥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,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,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环境与社会效益:有效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水体环境质量,减少了恶臭气味的散发,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。提升了养殖场的社会形象和声誉,增强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有利于养殖业与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和谐共处。